这回,特朗普真是被坑得不轻!
2018年,特朗普1.0版本和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在白宫出面,热火朝天地宣布富士康将在美国投100亿美金,建设液晶面板工厂。
特朗普当时对此合作非常看好,甚至把它称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
虽然美国投入了不少资金和各种优惠支持,可时至今日,7年过去了,富士康在美国的工厂还是显得冷冷清清……
富士康是骗局?
2018年6月28日,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带着副总统彭斯、众议长瑞安以及一众政界人士,兴致勃勃地前往富士康工厂奠基仪式现场。
特朗普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,手里的金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他挥舞着金铲,铲开土壤,瞬间尘土飞扬,现场的人们对这座工厂洋溢着无尽的期待。
那个时候,特朗普把这座投资高达百亿美元的制造园区称作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,他满脸自信地表示,这将成为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一个标志性工程。
为了让富士康在这儿扎根,威斯康星州政府可是下了大本钱,答应提供多达40亿美元的补贴哦。
当地政府盼着富士康能在这儿扎下根,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,推动经济发展,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活力。
梦虽好,但现实却狠狠地给大家上了一课。
根据记者的消息,经历了7年,在富士康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工厂区域,大片土地依旧没有开发,眼前尽是一片荒凉。
按当初的设想,这里应该是人声鼎沸、机器运转的热闹场景,如今却只剩下杂草疯长,荒凉得很。
园区里的道路两边的杂草高得已经过了脚踝,偶尔有几辆车经过,也只是惊飞了藏在草中的小鸟。
那些闲置的土地,就像是一个个默默的伤疤,无奈地显露出过去规划的落空。
根据原来的雄心壮志,这个园区本该覆盖3000英亩,打造成一个制造业的巨头。
可现在,才仅仅修了几座仓库,孤零零地屹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显得特别突兀。
那座标志性的玻璃穹顶建筑,本来应该是工厂现代化与繁荣的代表,如今却慢慢成了大家的笑谈。
一走进这座建筑,里面空荡荡的,几乎看不到什么生产设备,只有几张简单的办公桌椅随意放着,根本没有实际生产的作用,跟当初特朗普描绘的美好蓝图可真是天差地别。
这块原本寄托着美国制造业复兴梦想的地方,现在反而成了大家争相讨论的对象,成了一个失败项目的经典例子。
那就得说说,明明一开始规划得那么好,富士康怎么会沦落到现在这种冷清的状态呢?
富士康荒凉的原因
富士康在美国工厂遇到困境的直接原因,就是美国在液晶面板产业链的配套设施极其不足。
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,半径500公里内,富士康轻而易举地就能搞定一大半的供应链采购。
从玻璃基板、偏光片到驱动芯片,各种关键零件都非常齐全,这种“唾手可得”的产业协作大大减少了物流费用和时间浪费。
可在美国,这种方便的局面完全不一样。
富士康不得不越过美墨边界,从几千公里外的墨西哥进口配件。
这条漫长的运输链不仅让物流成本飞涨,还显著降低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,结果导致每台产品的生产成本暴增3000美元,差不多就是一台高端液晶电视的售价。
高企的成本压力就像个重担,逼得富士康频频调整项目布局:
原本打算投入数十亿美金兴建的10.5代液晶面板厂,结果不得不降级成产能和技术都大幅减少的6代线。
这不是故事的终章,随着成本压力越来越大,工厂最终选择放弃液晶面板的制造,改为组装咖啡自动售货机、冰箱配件等低端产品。
曾经寄托着“美国制造业复兴”梦想的高科技工厂,现在却变成了低端消费品的组装车间。
产业链的“天然不足”还没解决,劳动力市场的“后天不平衡”更是给富士康带来了更大的压力。
虽然富士康提供了15美元小时的工资(大约年薪3.1万美元),可是在失业率仅2.6%的威斯康星州,这样的薪资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。
当地的技术工人本来就不多,再加上制造业的工作通常被认为是“苦活”,年轻人更愿意走服务行业或者白领的路,结果招聘就卡在了那儿。
为了应对紧急状况,富士康只能从中国派遣几十名工程师去美国支援。
产业短板和人力困境可以说是“硬伤”,而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化,简直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富士康在美国的工厂,从一开始立项,就带着浓厚的“政治工程”色彩:
特朗普政府为了展示“制造业回流”的成果,不仅许诺给出40亿美元的补贴(其中包括28.5亿美元的税收减免),还亲自出马宣传,把这一项目包装成“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”。
不过在2019年,威斯康星州州长选举成了个分水岭——共和党州长沃克连任失利后,新上任的民主党政府把这个项目当成了前任的“政治遗留”,立马把政策支持的“保护伞”给撤掉了。
税收补贴一下子就减少了,基建拨款也大幅度削减,同时环保审查、劳工政策等监管要求却不断提升。
这种“过山车般”的政策变动,导致富士康在投资决策上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:之前投入的数十亿美元资金可能无法收回,后面的扩建计划也如同空中楼阁般不切实际。
七年过去了,富士康在美国的工厂如今显得十分荒凉,特朗普当初的美好愿景完全化为泡影。
这场闹剧的背后,暴露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盲目追求和对产业现状的错误判断。特朗普被“画饼”的经历,让后来的产业政策也敲响了警钟。